海通速配 中俄签天然气大单后,美国第一个跳出来喊疼,北溪爆炸案将重演?
中俄签下天然气大单,美国第一个跳出来“喊疼”,更有甚者暗示“北溪”爆炸一幕,恐将再度上演?
普京访华期间,中俄蒙三国联手抛出一则震撼全球能源市场的消息:酝酿多年的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天然气管道项目,终于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!
【中俄正式签署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项目合作备忘录】
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,阿列克谢·米勒率先宣布这一重磅合作,普京本人随后也亲自确认,难掩满意之情地表示:“这是多年努力的成果,双方都非常满意。”
可以说,这条规划中的能源大动脉意义非凡。管道建成后,每年可将高达50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,经由蒙古国输送至中国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批天然气的定价将遵循市场化原则,通过特定公式动态计算,最终价格预计会低于目前俄气对欧洲客户的报价。
对俄罗斯来说,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堪称其能源战略东移的关键一步。随着欧盟持续推进“2027年底前禁止进口俄燃料”的政策,俄罗斯亟需为能源出口寻找新市场。
这条管道不仅有望帮助俄罗斯实现市场多元化,更被外界视为有可能取代此前被搁置的“北溪-2”管道。有分析预测,到2030年,俄罗斯天然气在中国天然气需求总量中的占比,有望从目前的约10%提升至20%。
【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对中俄来说都意义非凡】
对中国而言,这一合作意味着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,通过稳定的陆上管道获得能源供应,显著降低对海上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通道的依赖,进一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。
然而,中俄蒙这项合作刚一落地,第一个“喊疼”的国家就跳了出来:不是别人,正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。多家美媒对此事表现出高度关注,直言该项目将对美国能源行业构成巨大冲击。
彭博社的分析一针见血:特朗普曾雄心勃勃地承诺,要建立美国在全球的能源主导地位,但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的推进,让这一目标遭遇严峻挑战。
要知道近年来,西方集体抵制俄罗斯能源,美国能源商趁机大发“能源财”,赚得盆满钵满。而中俄蒙的这项合作,很可能让美国的这些努力“功亏一篑”。
更让美方担忧的是,这一长期供气协议可能冲击美国液化天然气(LNG)行业,及其背后的金融交易体系。
【美国液化天然气(LNG)行业将遭受冲击】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LNG进口国,此举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:中方正在稳步减少对美国能源的依赖。数据显示,中国去年进口的LNG中仅有6%来自美国,并且中国买家已连续超过六个月没有进口美国LNG。
与此同时,路透社此前还披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:美国近期正在多场外交接触中向俄罗斯传递信号,试图游说俄方在其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中,放弃采用中国技术,转而购买美国设备。
说白了,美方一边想对中俄实施“离间计”,一边还不忘给自家企业招揽生意,可谓“一举两得”。只可惜,这套做法在当下的中俄关系中已经很难奏效。
失去欧洲市场后,俄罗斯坚定不移地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东方。多年来,俄气一直积极推动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项目,如今备忘录的签署也表明,北京在与莫斯科的合作中话语权和影响力正持续增强。
【美国主持人暗示,美方或重演“北溪”爆炸案】
但我们不能排除美国明的不行,来暗的。近日,美国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杰西·沃特斯在节目中竟公然暗示,中俄之间的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管道,未来可能会像“北溪”管道一样“被破坏”。他毫不遮掩地声称:“由于中俄走得太近,到时候可能有人不得不再炸一次管道。”
这番话几乎等同于公开承认,美国就是“北溪”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。
回顾“北溪”管道被炸后的国际调查,瑞典等国从一开始信誓旦旦声称要追查真凶,到最后以“缺乏管辖权”为由不了了之,态度转变极其戏剧性。当时瑞典即将加入北约,是谁能如此施压叫停调查?答案不言自明。
面对美方某些势力赤裸裸的威胁,中俄两国显然不会无动于衷。建立在平等互利、合作共赢基础上的中俄能源合作,是两国基于国家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,绝不会因外部势力的霸凌行径而动摇。
【中俄合作不容第三方干涉】
而双方在长期交往中已建立起高度政治互信,在政治、经济、安全等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,完全有能力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。
国际社会也应当清醒认识到,任何破坏他国正常能源合作、威胁全球能源市场稳定的行为,都是不可接受的。
中俄合作是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与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,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终将遭到更多国家的反对。如果美方继续一意孤行,最终只会自食其果,被时代所抛弃。
随着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等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,中俄能源合作正在步入新阶段,这不仅重塑着能源地缘格局,也标志着美国试图独霸全球能源市场的算盘,彻底落空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海通速配 莫迪4次拒接特朗普电话!遭50%关税报复后,印度反手加大俄油采购
- 下一篇:没有了